赵弘又问诸葛亮道:“科举的事情准备得怎么样了?”
诸葛亮道:“回禀渠帅,参加科举的士子一共九百多人。”
“有我军管辖以外的士子吗?”这是赵弘最关心的是关中、凉州和汉中以外的士子,只有别处的士子越多才越能证明他求贤令传播的越广。
“有,但是不多。”
“有多少人?”赵弘问道。
“三十余人,但是没有一个读书士子,并且——”诸葛亮抿了抿嘴唇道:“就是这来的三十多人,也不似良善百姓,应该都是好逸恶劳的刁民。”
“刁民也无妨。”赵弘道:“科举考试,这是石破惊天的第一遭,百姓不相信,也是自然的,但是三十多个你说的‘刁民’,只要他们又一技之长,就录用他们。这是商鞅的徙木立信之计。”
“属下明白了。”诸葛亮拱手。
贾诩道:“渠帅所言,端的有理,就这些刁民,让他妈做了官,来年那些真正有本事百姓和士子,自然就对我军的科举考试趋之若鹜了。”
这时,一个兵士进来道:“禀报渠帅,袁军使者辛评求见。”
“袁军使者?”赵弘一愣,仿佛是在自问,又仿佛是在问众人:“袁军使者说来为何?”
诸葛亮道:“不妨见见再说。”
“行,那就先见见吧。”
“且慢!”杨铭突然说道。
赵弘问杨铭道:“怎么了,善登先生?”
杨铭道:“渠帅,属下此番回长安,正是有袁军的重要军情禀报。”
“先安置袁军使者在馆驿住下。”赵弘对那个兵士吩咐了一句后,问杨铭道:“有什么袁军军情?”
杨铭道:“袁军又在洛阳集中兵马,囤聚粮草,并且时时有细作在潼关内外打探我潼关军情,仿佛有攻打潼关的迹象。”
“哦?那就先见见这个袁军使者吧,看他说些什么。”赵弘看着诸葛亮和贾诩笑问道:“莫非这个袁军使者是来劝降的?袁尚的脑袋不会是进水了吧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