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52 字 1个月前

“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做?”孙策循循善诱,如面对小红帽的大灰狼,一步步地把周瑜往建功立业的不归路上引。

“这还用说?当然是依附袁氏了。”周瑜笑了起来,只是笑得有些狡黠。“伯符,令尊现在做的就是最好的选择。袁氏四世三公,负天下之望,如今袁公路据南阳,袁本初据河北,天下豪杰争相附从,山东几乎都是袁家的天下,用不了几年……”

孙策歪了歪嘴,没搭周瑜的腔。即使他没有穿越者的先知先觉,他也知道周瑜这是在开玩笑。袁氏兄弟起兵到有一年半了,身为庐江第一世家,周家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表态,显然对袁氏兄弟并不看好,周瑜又怎么可能觉得他们能够成事。如果真这样,他倒懒得搭理周瑜了。

见孙策一脸冷漠,周瑜也觉得无趣,正色道:“好吧,袁绍多谋寡断,袁术有勇无谋,又加上兄弟阋墙,纵使学得光武皇帝皮毛也难得其精妙。只是袁家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天下,却也不可小觑。”

孙策这才点点头,却没有评价,只是示意周瑜继续说。

孙策反应平淡,周瑜却不自觉的皱了皱眉,心中微生波澜。他和孙策同龄,又一见如故,但两人优势不同。孙策武艺好,是难得的勇士,他则家学渊源,在见识上略胜一筹。若是两人比武较技,孙策自然占上风,若是像今天一样论及兵法政务,他却是当仁不让的讲述者,孙策通常只有听的份。可是今天孙策的反应不同以往,无形中多了几分自信,似乎对他要说什么心知肚明,让他颇感意外。

比如说袁术,孙坚慑于袁术的家世,将南阳拱手相让,袁术因此表孙坚行破虏将军,领豫州刺史,厕身一方诸侯,孙家父子对袁术很是感恩,孙策最听不得别人说袁术不好,但此刻的反应却与以前大相径庭,判若两人。

周瑜试探地问道:“伯符,你……什么时候对袁公路有了不同的看法?”

孙策知道周瑜会生疑,故意漫不经心的说道:“你都说了,董卓未灭,兄弟已然阋墙,这等人有什么好指望的。”

周瑜释然,赞了一声:“见微知著,知错能改,伯符可谓明智。”

孙策含笑不语。你怎么说都行,只要不怀疑我是赝品就好。

周瑜继续自己的分析。“山东州郡混战,伯符若想分一杯羹,有两个选择:要么像令尊孙将军一样暂时依附袁氏,借机壮大自己;要么另辟蹊径,求一偏僻州郡,养精蓄锐,待机而动。”

孙策摇摇头。“袁术不是明主,家父与董卓交战时,他便有断粮之举,这同盟恐怕难以持久,久必生隙。偏僻州郡也只能苟安,不足以争天下。公瑾再思。”

接连被孙策否定,周瑜气势受挫,不免有些沮丧,又有些不服。他给孙策提了两个建议,实际上只有一个建议,也就是离开中原,暂避锋芒。在他看来,孙家实力太弱,依附袁术还可以,脱离了袁术,他们哪有资格参与混战,不如找个偏僻之地积累力量,等待时机。机会虽然不多,总比做袁术的爪牙好。他承认,这和孙策要求的争霸天下有一定距离,但他认为这是最适合孙策的发展策略。

“伯符,高皇帝当年也曾远避汉中。”周瑜辩解道,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声音。

“刘焉已经占据益州,他不可能让我去汉中。”见周瑜被成功的激怒,孙策心中得意,笑着摇摇头。“你想说的是江东诸郡吧?”

周瑜点点头,他的确是这么想的。孙家是吴郡人,去江东发展当然最合适。“丹阳出精兵,进可越江而攻,退可凭江而守,掠取吴会。且丹阳太守周昕不谙兵事,正可一鼓而下,据而有之。”

“占据吴会容易,想守住却难。若敌人占据荆州,顺江而下,江东无险可守,所以说可以苟安,不足以争天下。”

周瑜语塞。他知道占据江东容易,争天下难,孙策能想到这一点很不容易,特别是拒绝了荣归故里的诱惑很有魄力。但就孙家这点实力,除此一策,你还能怎么样?

“伯符,那依你之意,又当如何?”

周瑜一时无计,只得向孙策请教。不知不觉的,他收起了那一丝淡淡的优越感。他想到的孙策都想到了,足以证明孙策对这个问题的思索比他更深入,而且很可能有了一定的心得。他提不出更好的建议,只能看孙策有什么妙计。

见周瑜俯首问计,孙策很有成就感。图样图森破!你再聪明也跳不出时代的局限,要和我这两千年后的穿越者比大战略,嘿嘿,你还嫩了一点。孙策扬扬眉,卖起了关子。“现在还不能告诉你。现在告诉你,你印象不深。我再给你几天时间思考,如果到时候你还想不出来,我再告诉你不迟。”说完,他拿起挂在床头的衣服披在身上,大笑着出了门。

“嘿,你怎么这样——”周瑜急了,长身而起,想拉孙策问个明白,却慢了一步,没拉住,只得瞪着孙策的背影,撇撇嘴,忿忿不平的哼了一声:“哼,徒为大言尔。”刹那间流露出些许少年郎特有的好胜和不甘。他拥被而坐,眉心微蹙,想了好久也没想到更好的办法,苦恼不已。“难道真有更好的方略?那会是什么呢?”

第003章 一家人

孙策站在廊下,听着周瑜不自信的嘀咕,心中暗爽。再聪明的人,在预言这种事上也不能和穿越者比,别说是周瑜,就算是以最擅长揣度人心的鬼才郭嘉或者毒士贾诩来也不行。就现在的形势而言,谁能想到袁氏兄弟会反目成仇,谁能想到群雄争战的结果会是孙曹刘三分天下,和四世三公的袁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?

这就是穿越者的福利啊。可惜这福利不是永久的,一旦历史被我改变了,这福利就没什么含金量了。不过那是以后的事,现在嘛,先让我装一会儿逼。至于周瑜,让他纠结一段时间再说。

孙策扬声道:“公瑾,你慢慢想,我去南宅给家母请安。”

周瑜应了一声,有些怏怏,显然不是一般的郁闷。孙策暗自一笑,迈步出了内院,按照记忆向路南的大宅走去。周家是名副其实的大户,路南路北都有宅院,周瑜将路南的大宅让他住,他的母亲吴夫人和几个弟弟妹妹都住在那里。他有时候住在南宅,有时候则来和周瑜同住。虽说出身不同,两人的阶级地位有些差距,但他们两个同龄人总的来说还是很投缘的,用一见如故来比喻一点也不过份。

孙策走得很慢,一边走一边继续考虑着被周瑜打断的战略方案。他先回忆了一下历史记载中的当前形势,又分析了一下孙家有机会攫取的好处,一个粗略的方案渐渐成形。

嗯,头等大事,先去南阳把老爹孙坚救了,别让他莫名其妙的死在襄阳。孙家建国有两次重大挫折:一次是孙坚中伏死在襄阳,孙家群龙无首,孙策用了两三年时间才从袁术手中讨回旧部,转战江南;另一次当然就是孙策遇刺,继位的孙权战斗力略逊一筹,守成有余,进取不足,多次进攻合肥都未能得手,只能坐断东南。

如果能改变历史,让孙坚逃过这一劫,孙家建国的路也许会走得更顺一些。

有了定计,孙策心中大安,轻轻地吐了一口气,昂起头,大步向前走去。

进了南宅,刚进了内院,孙策就听到有兵器撞击的声音和清脆的呼喝声。他心头一动,由衷一笑。这应该是三弟孙翊,他和“自己”最像,不仅长得像,脾气也像,不好读书,一心习武,武功比二弟孙权还要好一些。虽然现在物是人非,但那份深藏在血液里的亲情还在,让他觉得莫名的温暖。

一想到孙权,孙策心里的喜悦就淡了不少。对这位后来让曹操感慨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的二弟,来自后世的他没什么好感。这货绝对是个白眼狼,孙策打下了一片基业给他,他却对孙策很不厚道,不仅没有追封帝号,更对他的儿子孙绍极力压制。

不过没关系,现在他来了,孙权永远别指望称帝了。

“大兄!”孙策刚走进院子,孙翊就扑了上来。“大兄,你不生气啦?”

孙策一脑门黑线。大胸?为什么汉代人的称呼这么奇葩,叫大哥多好?好吧,他知道大哥这种称呼还没有出现,而且那是鲜卑人的语言,汉人这时候都是叫大兄、二兄,没有叫大哥、二哥的,所以关羽应该叫关二兄,不应该叫关二哥。

关二兄?嗯,这个称呼不错,可以当谜语用,打一物。

孙策一边腹诽关羽,一边抱起孙翊,高高举起。他“气”得闭门不出的这几天,孙翊是去看他看得最勤的,除了他,就是另外一个同样好武的异母小妹,不出问题的话,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弓腰姬孙尚香,才两三岁就喜欢舞刀弄枪。孙策兄弟姐妹八人,兴趣最相投的就是他们三个。

“怎么样,大兄这两天没在,你有没有偷懒?”

“没有,我练得可认真了。”孙翊举起手中的小环首刀,一本正经的说道:“阿翁在外征战,大兄有恙,我要为阿翁和大兄分忧,保护家人。”

“有志气。”孙策哈哈一笑,转身看向持刀而立的孙权。他已经见过这个二弟,虽然只有一面之缘,他还是确认了传说中的碧眼不是误传,至于紫髯嘛,现在还看不出来,孙权才十岁,毛还没长齐呢。见孙策看他,孙权莫名的打了个寒战。那天去北宅看孙策时,他就觉得孙策眼神不对,当时还觉得自己想多了,现在再看到孙策,他确认自己没看错。

我犯什么错误了,为什么大兄会用这种眼神看我,难道我欺负小妹的事被他知道了?一想到此,孙权不由得瞪了一眼孙翊。不用说,肯定是他告诉大兄的。

孙权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。“大兄无恙,那可太好了。这几天阿母很担心大兄,见到大兄,她一定很高兴。”